![]() |
|
|
本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 今年宣传主题和口号是 卒中:重在预防 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脑卒中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近年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卒中就在身边!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也称脑血管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患者的80%左右。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分为可干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两大类。 1.不可干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2.可干预危险因素,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控制的,包括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吸烟、饮酒、运动少等,所以平时对于可干预危险因素的积极有效控制是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关键。 应该如何预防卒中呢? 1.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 2.控制血压 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血压1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每月测血压1次、高血压病患者应每日测量1-2次,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3.控制血糖 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糖尿病家族史、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4.控制血脂 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肥胖、超重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就要测定1 次血脂。 5.戒烟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6.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卒中风险。 7.健康饮食 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 8.科学运动 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约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省心的健身运动。 9.积极治疗有关疾病 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如:冠心病、房颤、外周动脉疾病等。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定期体检复查,接受专科医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怎样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卒中早期识别工具如“中风120”,“BE FAST”。 |
|